"一心三观"中的中观究竟是怎样的观法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22 02:18:20

中观:又云中道第一义谛观。中即中正、泯绝二边之对待。观一念心,非空非假,即空即假,称为中;由观一念中而一中一切中,无空无假而不中;此空、假、中三观皆能泯绝对待,言空则空外无法,言假则假外无法,言中则中外无法,三者皆绝待为圆中观。简言之,不执空观、不执假观,以空假圆融之大悲菩萨行,为中道观。
  http://baike.baidu.com/view/789904.html

  一心三观
  天台宗独创的观心法要。“三观”指空观、假观与中观。即于一心中修三观,观圆融之三谛。又称圆融三观、不可思议三观、不次第三观。所谓一心,是能观的心;三观,是空、假、中的三智。圆观的行者就介尔阴妄之一念,观空、假、中三谛时,所观的三谛相即互融、非纵非横,故能观的三智虽各各不混其用,但并无前后次第。
  三观相即,能同时于一心中成立,故称“三智一心中得”。语出《大智度论》卷二十七,乃天台宗观心法门中最重要的依据。此三观虽各有胜能,但同时于一心中得的状态,是观空非偏空,一念即圆空,是全具空、假、中三谛的空,能破三谛之相着,故说一空一切空。一空一切空,假、中无不空,故破相之用,不只是局限于空观,而是遍于三观。观假非偏假,亦即一念即妙假,全具三谛之假,此假能立三谛之法,故说一假一切假。一假一切假,而空、中无不假,故立法之功,不可只偏于假观,亦应遍于三观。中者,非但中,观一念即是具德之中,此中谛能妙成三谛之法,故说一中一切中。一中一切中,空、假无不中,故绝待之体,不应只配于中观,三观悉是绝待之体。
  空、假、中三名,虽依其德用而分,但三观皆破相、立法、绝待,其体唯一互融,故于其一心中可以同时成立三智三观。此一心三观正是天台宗之安心法门,天台宗认为《法华经》《方便品》所说的佛知见,即此一心三观;而佛出世之本意,即在于向众生显示三谛三观。
  三谛三观之义,常见于诸大乘经典,但名称正式出现于《仁王经》、《璎珞经》中。而三谛三观为诸佛出世本怀的说法,正是依据《法华经》所说。如《方便品》云(大正9·7a):“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,使得清